流量是任何商业的根基,社群也是如此,没有人参与和围观的社群都无法形成社群。微信生态的三大核心引擎:微信群、公众号、朋友圈都在相继重创。朋友圈在经历一轮微商洗牌之后告别了微商式困扰,但最终难逃成为企业营销的核心阵地;公众号经历一轮大V封杀后,随着信息的爆炸和碎片化,订阅号的打开率已经不足5%;微信群的尝鲜期已过,几乎每个人手上都有上百个群,信息更是看不过来
我相信很多做社群的伙伴都会有和我一样的感受,社群的获客越来越难做了,过去随便贴个二维码就好多人扫码进群,现在邀请人家进都未必都进,即便进了群但是都不参与互动,这是为什么呢?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下关于流量的模型和获取流量的方法:
咱们先来说下在微信做社群,流量的模型是什么?其实就是用户的社交时间占比、用户兴趣点、用户参与深度、内容体验、传播广度来决定的;
微信是一个巨大的流量入口,同时这个流量也是呈现双漏斗形的,不断的流进来,又不断的消失。每个人每天都在使用微信,但是如何抓住用户的时间和深度参与,则需要用优秀的内容吸引精准的用户,换句话来说,流量的获取方式有很多种,可以从头条、微博、百家、知乎过来,而微信应该是一个精准流量的聚集地,如果我们想把社群做好,就要首先确保我们的内容体验很棒、用户很精准,这样的社群才是一个动态有生机的社群组织,显然,很多的伙伴的社群都是基于个人微信而打造或者粉丝有很多,但是没有在精准用户这块下功夫,导致用户参与度不够深入,最终让社群陷入僵死群、广告群、灌水群等等境地。
在获取流量这块,流量的获取早已不是过去那种靠烧钱就能堆积的,这个时代的流量是一个个的用户心智的获取,谁能用服务和个人品牌和用户持续互动、持续黏着,谁就拥有流量和话语体系。社群既是流量的入口,也是商业的爆发地,一切都需要社群玩家在凝聚了用户之智、团结了用户之力才会发挥社群的势能和形成商业接口。
再来说第二点,关于获取流量的方法。新时代的流量三驾马车分别是内容、场景、人格;
刚才说到,过去那一套获取流量的方法已经失效了,不单单是钱的问题,而是人的问题了。我们做社群的人,不能把思维仅仅局限于微信或某一个行业,我觉得互联网上各个行业的发展和变异都是与我们息息相关的,比如BAT们在搞新零售、人工智能、大数据、内容生态,这些和我们有关系吗?答案是有!
一、内容成为最低廉的引流方式
如果你有留意这些巨头,你会发现他们都在发力内容生态,比如今天2017年11月22日今日头条在北京召开的头条创作者大会持续在变现、流量、技术这块给予创作者扶持;比如11月14号,360推出“快视频”主打1分钟短视频;比如腾讯在11月8号在成都的腾讯全球合作伙伴大会上,重点对于内容生态的打造也投入了100亿来扶持,并且在内容的渠道分发、资源整合、商业变现等方面给予内容创作者扶持,做到一键分发全渠道打通;比如百度最近也搞了个熊掌号来协助百家号做流量扶持;这些都是巨头在做的事儿,和我们有什么关系呢?
首先说明一点,内容已经成为获取流量最低廉的成本之一,作为社群玩家,在没有大流量支持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做的是在各个符合我们内容调性的内容平台去发布我们的内容,让更多用户主动连接到我们;其次,内容平台的生成,也是用户获取信息方式的变迁,过去我们用报纸、RRS,现在我们可以在这些内容平台上获取信息,既然用户获取信息的方式都改变了,我们这些商家难道不应该在信息这个层级去连接用户吗?所以未来内容会越来越重要,在线上保持在线化除了陪伴在线化,还要做到关于企业的信息也要在线化;再次,内容不是赤裸裸的广告,内容是基于有利于用户成长、进步的资讯,而不是推销式的卖货;
二、要么加入场景,要么成为场景入口
不管是微信还是支付宝,他们在流量的探索这块是国内所有企业的楷模,虽说我们没有办法直接去复制,但是我们可以从他们的行为中找到挖掘流量的方式,场景商业在如今已经越来越受到追捧,比如“小程序+火车票”、“小程序+摩拜”、“高德+ofo”、“支付宝+肯德基”等等,他们都是在发现生活中的场景,然后将自己的产品切入这个场景,成为场景的解决方案,同时获得了用户的数据,持续的深度服务后将数据变为数字化用户管理,更加智慧的服务用户就是这么做的,在线上流量疲惫的当下,线下获取的流量的方式非常多,一家企业要么去创造一个场景、要么加入一个场景,比如双十一剁手节是硬生生的创造了一个消费场景,比如猩便利的无人货架则是进入千千千万的办公室场景,这对于便利店来说是一个狙击,也是一个场景商业的探索。
很显然,用户在哪些场景,我们就去哪里出现,这条路径是可行的,不管是线上的还是线下,线上只有内容才可以出现,实物无法有效的表达,所以内容成为线上引流的关键连接点,线下却可以连接人、连接服务、连接产品,所以我们要把服务和产品带到用户的身边。同样的作为社群的从业者,我们不能再把社群局限于线上,我们要将社群带入到各种有人的场景,比如小区、学校、医院、产业园区、公园等等地方,这些都是人群比较密集的地方,这些地方也是社群最好的获客渠道,我们可以从线下将他们导入线上,再通过线上线下的融合,不断形成一个具有共同亚文化的多元生态社群,并结合场景的痛点,接入产品实现商业转化。
三、人格成为商业转化的加速器
人格魅力这个词在社群领域应用很广泛,很多人的理解是社群里具有号召力、影响力的社群发起人,比如罗振宇、吴晓波、李善友等等这些具有共同影响力的人群,但是很少有人把这个人格和商业联想起来,甚至现在业内都在流行一个说法,做社群不赚钱!在2016年,知识付费开始爆了,得到、喜马拉雅、千聊、分答这些平台先后试水,一下子就诞生了内容创业这个行当,也通过知识付费验证了人格是可以变现的,比如马东、李翔、吴晓波、高晓松这些人在得到、喜马拉雅实现了快速变现,这给很多自媒体人和社群玩家提供了一个快速变现的路径,于是就有了现在的付费社群的火热,除了用户单一方面用付费来确定价值以外,核心还是看在这个社群的发起人是不是特别专业,基于信任而直接付费购买的行为是人格变现最大的体现,这也是当下内容领域无数社群玩家和自媒体人在尝试的;
在社群领域,因为很多人玩过之后发现社群不能长久,甚至变现都很费劲,都纷纷开始转行做培训、做在线教育去了,这是现状,也是机会,人格既然能这么快速的变现,说明人格也是最有潜力的流量获取渠道之一,比如上次吴京刚拍完战狼2就火了,在小鹅通做了一期分享,当时就有10万多人在线收听,如果我们做社群的人能把自己的社群打造成社群IP、把自己打造成个人品牌,变现还是难事吗?当自己成为一个公认的IP的时候,你就会变成流量黑洞,会有很多粉丝慕名而来,流量一大把!
以上是关于当下关于流量的一些个人看法,不一定正确,仅供分享交流,做下总结:流量已经越来越碎片化,除了用户的时间碎片化以外,还有因为我们使用的服务、平台也是多家企业提供的,这些原因导致整个流量的获取都是碎片化的,但是有一个方式可以把流量串联起来,我们可以通过内容链接精准用户,通过场景挖掘和满足用户需求,通过社群IP积累用户流量黑洞,保证了流量的黏着。
我们再也不能一劳永逸的以为开一个网站、开一个公众号就以为我们的生意就能安稳了,我们需要去探寻流量的的发源地、流量的入口、流量的用户场景、流量的商业转化,我们更需要去尝试将自己打造成为一个优质的流量黑洞,成为细分领域的意见领袖,这样流量才会更稳定,这也是很多社群玩家欠缺的,当下唯一需要做的就是修炼内功——专业内容投放到专属的内容平台、专业服务投放到专属的消费场景、专业人格跨界形成超级人格成为流量黑洞,当你真正能将内容、服务(产品)、个人真正的合三为一你就可以有潜力成为那个自带流量的黑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