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时尚日子不好过,Mango在中国的门店量从200家缩水至1家。4月17日,北京商报记者走访发现,西班牙快时尚品牌Mango已关闭了位于北京金地广场和荟聚的两家门店,至此该品牌在中国仅剩烟台大悦城内的一家门店。相较于同行的开店快、上新快,Mango的速度始终跟不上,相应的策略调整也总是摇摆不定。业内人士指出,Mango并没有将门店流量持续转化,在社交媒体和电商时代运营方面,其开拓渠道以及营销都有些迟缓,难以笼络住消费者。
北京已无店
比Zara进入中国市场还早的快时尚品牌Mango,其在中国门店数量骤减。Mango关闭了位于金地广场的门店,原位置已围上蓝蛙的围挡。据北京荟聚的官方信息显示,此前位于商场一层的Mango门店也早已关闭,由一家电车体验中心替代,北京荟聚相关工作人员也向北京商报记者证实了上述信息。Mango官网门店清单列表显示,目前品牌在中国仅剩位于烟台大悦城的一家门店。
Mango于2002年进军中国市场,与优衣库近乎同期,比Zara早了四年。2013年,Mango在中国内地门店数量达到了200家,但截至2015年三季度,门店数量却仅有50多家。当Mango门店量开始走下坡路时,“Zara们”却在快速扩张。据Zara母公司Inditex财报数据显示,2015年Zara单品牌的门店已有160多家,集团在中国整体门店数量更是达到了500多家;截至2015年8月底,优衣库在中国也有387家门店。
大面积关店也与品牌方在中国的经营策略调整有关。2019年Mango曾与杭州惊蛰服饰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希望通过与本土公司合作来加速扩张步伐,并预计在未来数年内开设约16家新店。但到了2021年,Mango又再度调整中国策略,宣布在暂缓线下开店计划的同时,将会投入更多资源发展线上电商平台。
对于在中国市场的未来规划等问题,北京商报记者向Mango总部发送了采访提纲,但截至发稿暂未获得回复。
门店数量骤减,但Mango在中国的供应链仍十分畅通和便利。据其2022年财报数据显示,Mango在土耳其与663家工厂合作,其次就是中国的651家。Mango目前有6个卫星配送中心,分别位于中国、西班牙巴塞罗那以及美国等地。
节奏慢半拍
作为快时尚品牌,Mango在发展历程中的多个重要阶段有点“慢半拍”。在更新速度方面,根据Mango自己的表述,“与其他快时尚相比,我们的上新周期稍长一些”。
Mango曾表示在2016年2月春季系列推出后,新产品将会每隔两周就上架。据Mango过往的新品发布信息来看,品牌的上新速度不定时,一般在两周左右。这个速度相比于同类品牌Zara却还是慢出了不少。据公开信息显示,2017年,世界各地的Zara零售店,每周会收到两次新产品,这样的更新频率延续至今,Zara目前在每周二和每周五会进行不定时上新。
除了上新频率跟不上,Mango也错失了中国电商发展的红利期。近年来,快时尚品牌们正在大促节中打得火热,2019年天猫“双11”期间,优衣库迎来了历史销售额最快突破10亿元的高光时刻;2020年天猫“双11”期间,全品类TOP 50榜单中,优衣库位居第一,Zara和H&M分别位列第10和第16.但这其中却并不见Mango的身影。
也是在2020年,Mango线上业务和客户总监Elena Carasso在接受《女装日报》采访时表示,“Mango不是一家以促销为商业战略基础的公司。我们每一季的目的是能够‘捍卫’我们为服装设定的价格”。
但很快Mango就开始做出调整。2021年品牌方宣布将会投入更多资源发展线上电商平台,但从实际效果来看却并未取得突破。目前,在优衣库等快时尚品牌几乎都开设了微信小程序渠道时,Mango仍旧未涉足。Mango天猫旗舰店的粉丝量也仅有359万,而目前优衣库和Zara天猫旗舰店的粉丝量已分别达到了2646万和2374万,是Mango的6倍不止。
策略有偏差
中国的快时尚市场正飞速变化,老牌的快时尚品牌寻求多品牌布局,新锐的快时尚如同网红一般快速笼络年轻人。
今年初,Zara母公司Inditex集团宣布正试图改变公司的快时尚形象,在往高端时装方向发展。根据瑞银的一份报告,从2022年开始,Zara产品每月的初始价格都较一年前上涨10%或更多;2022年Inditex集团旗下Massimo Dutti品牌的一款大衣售价高达2000美元,价格直逼奢侈品牌。此外,Chuu、Nerdy等品牌也在中国市场加速扩张。
“面对中国时尚消费市场的竞争加剧,Mango在更新频率等方面并没有展现出足够的竞争力。”中国商业联合会专家委员会委员赖阳指出,Mango与能够针对消费者的需求快速应变的线上品牌相比,它也没有快速响应的能力和相应的价格优势;在线下,如果Mango不能给购物中心带来更好的客流,租金价格的谈判上也缺乏优势。
时尚领域专家张培英也表达了相同的观点,Mango在中国缺乏整体规划,并没有完全承接起曾经的门店规模带来的流量。有信息差时,开更多店有时可能比做更多营销重要,进入社交媒体和电商时代后,Mango开拓新渠道以及渠道营销方面都有些迟缓。
张培英还直言,Mango在中国市场虽然具备良好的供应链基础,但从发展品牌的角度来说更重要的是设计、研发等后期的运营,“在这个过程中,Mango的品牌策略却是有偏差的,在失去了几个发展的关键点后,就很有可能一直慢于竞争对手们,在应对市场风险方面的反应能力也可能会变弱”。
北京商报记者 蔺雨葳
图片来源:Mango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