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日,望华鑫在茶园直播采摘春茶。 受访者供图
种茶苦,收茶难,制茶累。目睹父母的辛劳,她曾暗暗发誓,一定要走出大山,不再面朝黄土背朝天,盯着茶叶谋生活。
外出求学,远嫁他乡,跨省就业。正当她一步步实现儿时梦想时,父辈的召唤和家乡的前景,让她怀着乡愁和创业热忱返回家乡,承继父业成为“茶二代”。
精制高端茶、聚焦新零售、发展茶旅游。带着新视野、新理念,返乡3年,她带领合作社600多户农民创新发展方式和经营业态,推动合作社茶产值从1000多万元提高到6000万元。
她是返乡创业的三峡“茶姑娘”望华鑫。她说,时代风云变幻,现代农村是一片大有可为的土地,一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传统农业也能成为引领创业创新的“弄潮儿”。
茶“苦”
望华鑫说,尽管茶叶销路不错,但种茶、采茶、制茶十分辛苦。长辈们往往天没亮就出门采茶,忙到大中午才回家,来不及做饭吃饭,茶叶采回来就要赶紧摊青、杀青,晚上还要连夜揉捻、整形、烘干和提香,一天忙下来只能吃上两顿饭。
“那时候老人们常对我说,要多读点书,以后出息了就不用种田了。”对于长辈的叮嘱,望华鑫小时候似懂非懂,直到十一二岁时,她才切身感到种茶苦、收茶难、制茶累,并立志一定要“跳出农门”。
原来,随着三峡工程建设全面开工,1998年前后,望华鑫一家移民到许家冲村。移民之后,家里所有的土地、房屋、山林全部沉入江底,新搬迁到许家冲村后,村里没有土地和山林分配。就在这时,望华鑫的父亲所在乡镇企业也搬迁改制,父亲随之失业,全家生计出现困难。
望华鑫的父亲望运平说,考虑到家里的特殊情况,当时村里给办了低保。可养活一家子,光靠低保金可不行。凭着在乡镇企业的工作经验,他借钱买了台三轮车,开始翻山越岭到农户家收购茶叶,然后加工制作、销售。
遇到假期,望华鑫也成了父母收茶路上的小跟班。
“茶叶很俏销,收茶都要靠抢。”望华鑫说,每到一处茶园,她都要热情地跟农户打招呼,帮忙采茶叶、拎竹篓,目的就是跟农户热络起来,确保茶叶能卖给自己。收好茶叶回家,父母忙着制茶,她就要做饭、收拾家务。几乎每天都要忙到晚上十来点钟才能休息,而父母几乎要忙整个通宵。
“晒得黑不溜秋、手指缝积满茶垢,当时每天都觉得好累好累,我发誓长大了一定不干茶叶行当。”
茶香
怀着乡愁和创业热忱,2018年6月,望华鑫回到家乡许家冲村,担任合作社及茶厂负责人。
刚一上任,她在摸清家底和接受农业部门组织的培训后,便迅速改变产品销售定位,将过去聚焦于销售中低端精制茶,转为发展高端名优茶、巩固批发销售中低端毛茶。
同时,结合市场需求,改变包装策略,放弃“五大三粗”的大包装,主打外观精巧的“小罐茶”。
“宜红茶刚冲泡时汤色红艳明亮,但是随着温度降低,出现‘冷后浑’现象,才是高品质红茶。”走进望华鑫的手工茶体验馆,典雅的茶具前,茶艺师正在冲泡合作社自产的红茶,冲泡、观赏、品鉴,茶艺师讲得头头是道、游客听得津津有味,让人不由自主地想在离开时挑选一些茶叶买回家。
望华鑫说,茶叶的附加值体现在品牌的知名度和体验感上。为此,她一方面带领合作社积极加入当地公共品牌,谋求品牌抱团发展。
另一方面,她积极开展网上直播带货,组织“茶艺研学之旅”“亲手制作一锅新茶”等体验活动,让消费者戴上草帽、提起竹篓、走进茶园,亲手体验采茶、炒茶的辛苦和绝妙。
一系列举措,带来看得见的成效。2018年,合作社年产值仅为1000多万元,到2020年,尽管受到疫情影响,合作社产值还是提高到了6000多万元,通过推广“公司+基地+农民”模式,目前合作社稳定带动社员630户。
“看来专业化、精细化、市场化的路径是对的,乡村振兴我们可以更有为有位。”望华鑫说。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