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曾在西南地区肆虐一时的“幺蛾子”,在云南、四川等地田间普遍繁殖1~2代,造成今年的虫灾防控形势异常严峻。
2月21日,农业农村部印发《2020年全国草地贪夜蛾防控预案》(以下简称《预案》)。该《预案》显示,当前我国虫源积累基数明显高于上年。截至2月10日,云南、四川等地区见虫面积超过60万亩,是2019年同期的90倍。
《预案》指出,要确保虫口密度达标区域应防尽防,确保发生区域不大面积成灾。防控处置率90%以上,总体危害损失控制在5%以内。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就在昨天(2月20日),中央财政预拨农业生产和水利救灾资金14亿元,用于支持各地做好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相关工作。其中特别安排草地贪夜蛾防控资金4.9亿元,用于支持云南、广西等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做好草地贪夜蛾防控工作。
图片来源:新华社
今年草地贪夜蛾防控形势严峻 草地贪夜蛾是世界性重大农业害虫,具有寄主植物广、繁殖能力强、危害损害重和通过迁飞导致大范围成灾的特点。
草地贪夜蛾于2018年12月11日从缅甸首次迁飞进入我国云南西部地区,并在2019年4月份以后形成常态性大规模迁入的态势。据统计,2019年全国有25个省份发现草地贪夜蛾,见虫面积1500多万亩,实际危害面积246万亩。
2019年年末,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吴孔明曾表示,2020年草地贪夜蛾在4月初有可能到达长江流域,到5月份可能到达黄河流域,到6月份甚至可能到达东北,所以发生的时间更早、区域更大、危害的作物种类更多,除了危害玉米以外,还会危害小麦和其他作物。
记者注意到,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在稳定粮食生产部分也明确提到,要抓好草地贪夜蛾等重大病虫害防控,推广统防统治、代耕代种、土地托管等服务模式。
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农业农村部制定了《预案》。《预案》指出,草地贪夜蛾作为迁飞性害虫,已在我国南方定殖,同时境外虫源持续迁入,2020年发生态势更加严峻,防控任务更加艰巨。
根据全国农作物病虫害监测网调查监测和专家会商分析,预测2020年草地贪夜蛾呈重发态势,各地区均有集中危害的可能。
首先是虫源基数大。国内周年繁殖区冬季虫量大,去年11月至今年1月,西南、华南六省冬季玉米种植区持续监测到草地贪夜蛾发生危害。云南、四川等地小麦上局部见虫,田间普遍繁殖1~2代,虫源积累基数明显高于上年。截至2月10日,上述地区见虫面积超过60万亩,是2019年同期的90倍。
其次,北迁时间提早。草地贪夜蛾在我国定殖以来,冬季在西南华南持续繁殖,目前已见虫113个县,发生期比上年提早2个月左右。同时,江南冬季平均气温0℃以上区域冬闲田和玉米秸秆中也查见越冬活虫(蛹),随着春季气温回升,上述地区草地贪夜蛾将陆续羽化形成境内北迁虫源。
另外,发生面积扩大。今年草地贪夜蛾发生面临境内外虫源双重叠加,加之越冬基数大、北迁时间提前、发生代次增加,有利于该虫向黄淮海等北方玉米区扩散蔓延,威胁区域占玉米种植区域的50%以上,预计全年发生面积1亿亩左右。
图片来源:新华社
推荐28种应急防治用药 《预案》指出,预计全国需要防治面积0.8亿~1亿亩次。其中,西南华南周年繁殖区防治面积3500万~4000万亩次,江南江淮迁飞过渡区防治面积1500万~2000万亩次,黄淮海及北方重点防范区防治面积3000万~4000万亩次。
就防控的对策措施而言,《预案》明确要全面监测预报。组织各级植保机构按照统一方法,开展区域联合监测,信息实时共享,全面掌握草地贪夜蛾发生动态,确保不因监测预报不到位贻误最佳防控时机,导致害虫大面积暴发成灾。
同时,实施分区联防。按照草地贪夜蛾发生规律和危害特点,采取分区域、分时段落实监测防控任务。
还要优化关键技术措施。根据草地贪夜蛾的发生发展规律,结合预测预报,因地制宜采取理化诱控、生物生态控制、应急化学防治等综合措施,强化统防统治和联防联控,及时控制害虫扩散危害。
此外,还要适时开展应急防治,包括储备防治物资、组织应急队伍等。
在具体的防控举措之外,《预案》还推荐了28种草地贪夜蛾应急防治用药,其中包括8种单剂,6种生物制剂和14种复配制剂,推荐用药的有效时间截止到2021年12月31日。
其中,单剂包括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茚虫威、四氯虫酰胺、氯虫苯甲酰胺、虱螨脲、虫螨腈、乙基多杀菌素、氟苯虫酰胺。
生物制剂有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苏云金杆菌、金龟子绿僵菌、球孢白僵菌、短稳杆菌、草地贪夜蛾性引诱剂等。
复配制剂包括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路茚虫威、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路氟铃脲、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路高效氯氟氰菊酯等。
封面图片来源:新华社
新型肺炎疫情330个城市实时查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