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线上流量获取难度增大和成本趋高,线下场景正逐渐成为企业营销的新增长点。作为一种零售业态,便利店、社群电商领域新物种也不断涌现,有效满足了用户快捷、方便的消费需求,成为当前零售各业态中销售额增幅最快的业态,备受行业及资本市场看好。
11月27日下午,在2019wise新经济大会“全民消费”论坛上,36氪线下发布了《连锁零售便利店品牌市场性调整与新策略》,分享新经济、新风口下的便利店市场调整与探索,《报告》深入分析了近年来中国便利店行业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着重研究了以苏宁小店、便利锋等为代表的行业探索者。
(图:36氪发布2019年连锁零售便利店品牌市场性调整与新策略的报告)
打造 OMO 服务中心 重新定义社区生活
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便利店销售额达2264亿,门店数量高达12万家。随着居民消费水平的不断升级,消费结构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用户的个性化诉求也日益明显。
报告指出,中国连锁便利店呈区域化、分散化经营特点为主,新一线城市以及二三线区域,地方便利店增长空间仍趋势较好,随着市场变化及门店技术与供货渠道的演变,便利店在国内的拓展与升级依旧有较大的空间。
“通过数字化门店改造以及丰富商品结构和服务类型摆脱传统零售行业普遍困局的重要手段之一。”苏宁小店在发展初期明晰了便利性的商品出发点和用户精细化的消费诉求,在传统便利店基础上,以“生活帮”为载体,丰富快递、彩票、房产、金融等到店增值服务。在迭代的3.0中,苏宁小店上线了“当天定,隔天取,保证产品新鲜”的苏宁菜场,还新增了就餐区、中央厨房和轻餐水吧,可提供超过60多种的餐品SKU。
此外,为了更好地满足消费者跨场景、个性化需求,苏宁小店以线上“APP+小程序”与线下门店协同发展模式,突破了传统货架,无限延伸产品SKU,并依托前置仓,可实现3公里范围内最快30分钟配送上门,一举打破了传统社区零售经营理念,实现社区生活一站式服务平台的构建和运营。
(图:苏宁菜场)
同样地,自2017年2月在北京开出首个线下门店后,数字化运营代表便利蜂用时不到三年线下即门店过千,“便利锋背后的整体选址于开店逻辑的决策几乎都是依靠数据和算法,每所门店都会根据地理特征、商圈情况、社区特征、客群构成等因素进行分析,由系统匹配相应的运营模型。”
据了解,苏宁小店目前也已经突破5000家。分析认为,苏宁小店的快速增长,一方面取决于苏宁智慧零售的产业形态带来潜在优势。另一方面是以零售为核心入口为其他产业带来流量和关联线索,除匹配传统的“生鲜+日用”等常见便利店运营模式外,还依据不同店面模式打造差异化特色,以不同的技术结合特定场景,展开互联网化运营,实现千店千面。
当然,除了苏宁生态体系的赋能外,苏宁也通过外部的收购进一步补足了其在产品、供应链、运营等方面的短板。截至目前,苏宁已经收编迪亚天天、OK便利店、家乐福中国,除了在业态上进行融合外,还将进一步与苏宁小店实现了供应链协同。
可以说,依托智慧零售的生态和外部资源,向内改革升级,对外补充完善,苏宁小店在发展中极大消解了在门店扩张、前置仓布局以及供应链渠道费用成本上升所带来的风险,这无疑为苏宁小店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取得了极大的先发优势。
链接内外资源 打造突围零售下半场的利器
“线上流量告急,线下场景成为香饽饽,各路资本抢滩下沉市场,零售下半场拉开序幕。”36氪研究员在2019wise新经济大会的最后也提到,数字化门店转型后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是否合理构建“到家+到店”的综合模式。
以盒马鲜生为代表的电商生鲜+新零售的在线支付系统搭配商品SKU合理布局化是众多门店数字化转型成功的案例之一;今年双十一,苏宁发布了“1小时场景生活圈”,作为场景零售的核心产品,苏宁小店依托苏宁多业态部署,城市社区、门店仓、前置仓,全面贴近每位用户实际需要的各类近场服务。
据了解,双十一期间,苏宁小店订单量环比日常增长10倍,配合苏宁秒达,最快4分钟就将商品送达至客户手中,赢的用户诸多好评,也让苏宁小店走进了更多消费者的生活。
(图:技术革新和渠道优化带来行业创新)
“苏宁小店不是便利店,但是由于这样一种店面设计,它比便利店还便利,就是贴近用户身边,让用户真正能够把这个店,在手、在家去掌握它。”随着产业融合加快与商品、服务及技术的迭代升级,苏宁小店的发展或将给行业带来更多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