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商业历史起源
据考证,中国古代商业产生于先商时期,初步发展于秦汉时期,夏代的商国人就开始了经商行为,商国第七任君主王亥为中国商业始祖。
在周武王灭商后,买卖这一行,周朝的贵族是不会做的,当时的庶民要种地不能做买卖,而商品买卖又为社会所需要的,商朝一些失去土地的遗民为了维持生计,东奔西跑地作买卖,久而久之,买卖商品的商业成为商朝遗民的主要行业。日子一长,便形成一个固定职业。周人就称他们为"商人",称他们的职业为"商业"。
这种叫法一直延续到今天。
一般认为,商业源于原始社会以物易物的交换行为,它的本质是交换,而且是基于人们对价值的认识的等价交换。
现在,商业,是一种有组织的提供顾客所需的商品与服务行为。大多数的商业行为是通过以成本以上的价格卖出商品或服务来赢利。
2、商业的场地变迁
在“物物交换”时代,需要到对方家中交换,这样很不方便,于是人们就约束具体的交易地点和时间,后来交易地点逐渐固定化,就成为了集市。
集市——商业地产的雏形,其作用就是连接商品和需要商品的人。后来越来越固定,就演变成了今天的"商业地产"。
百货商场——商业地产的发展,带来了百货商场。
后来,出现了连锁商店和超级市场。
再后来,出现了电商(电子商务:电子商务是利用微电脑技术和网络技术进行的商务活动)、微商。
3、商业的元素之一——商品及供应链条
一件商品从设计,生产到销售市场的整个链条:D-M-S-B-b-C。
D=Design(设计),指产品款式的设计过程;
M=Manufacture(制造商),也有人称其为工厂;
S=Supply Chain(供应链),通常指的是总代理、省代理、分销商、经销商等机构;
B=Business(大B,商场),指的是大卖场、超市、连锁店等;
b=business(小b,商店),指的是夫妻店、地摊等个人销售者;
C=Consumer(消费者),也就是最终端的客户。
我们一般把"D-M"称为创造价值;把"S-B-b"称为传递价值。
我们可以认为创造价值的成本为"制造成本",而传递价值的成本为"交易成本"。
我们知道交易成本不可避免,没有交易成本就没有商业社会,
从"货"角度看,一件商品(比如鞋子),假设制造成本为100元,交易成本为900元,零售价就是1000元。
在这里,我们就要提到"定倍率"概念,定倍率=(制造成本+交易成本)/制造成本。那么这双鞋的定倍率就是1000元/100元=10倍。大家一直在试图优化供应链,降低交易成本。
4、商业的元素之二——消费者(人)
人:流量×转化率×客单价×复购率
人即流量,研究人,就是研究"流量经济"。
具体来说其实就是"销售漏斗公式"。
销售额=流量×转化率×客单价×复购率
万达和阿里巴巴都是"吸引流量,再出售流量"的商业模式。
如果我们认为万达是商业地产,那么阿里巴巴就是"网络商业地产";如果把阿里巴巴叫作“流量经济“,那么万达就是"线下的流量经济",其商业本质没有任何区别。
万达通过租金来出售流量,假设一家商铺的租金是10万元/月,一个月有1000人进店,那么这个商铺的流量成本就是100元/人(10万/1000人=100元);
你在淘宝或天猫上开了一家新店,刚开始根本没有流量,这个时候你可以购买"淘宝直通车"按点击付费的竞价排名投放广告,这就是流量付费。
5、商业的元素之三——结构场
有了人和货,那么通过什么样的东西把两者连接起来呢?任何一个商业形态都有完整的"场",从小时候乡下集市、后来商超、再后来电商平台等等,其有三种东西如水和电一样不断连接、流动和交互,它们是"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任何一种商业形态,不管是线下、线上本质上都会有这"三流"。
信息流+资金流+物流,是构成商业的结构场,任何商业形态都可以拆解出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用阿里巴巴的话语体系来说,商业其实就是把最终付钱的"人"(消费者)和"货"(商品)连接在一起的"场"。
阿里巴巴集团CEO张勇曾在解读“新零售”说:
围绕着"人、货、场"中所有商业元素的重构是走向新零售非常重要的标志,而其核心就是商业元素的重构是不是有效,能不能真正提高效率。
商业的本质就是连接"人"与"货"的"场";而"场"的本质,是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的万千组合。